最近国睿信配,宇树科技创始人发了一篇给高考生的报考建议,火了。
他没有端着企业家的架子,也没有讲一堆“跟着你的心走”的场面话,而是从自己的创业经历出发,实实在在地给即将填报志愿的年轻人提了几点建议。
有人看完说:“这很实在。”我看完也觉得,这才是真正能帮到学生的建议。
王兴兴的建议好在哪?
第一,不装。他说得很清楚,大学和高中不一样,方向多,选择多,空间也大。王兴兴没有告诉你哪个专业最赚钱,也没有给你画一个成功路径图。他知道每个人情况不同,所以他鼓励学生去查学校官网、看老师课题、进实验室、动手实践。
第二,有经验。他是干机器人出身的,搞的是AI+硬件,是实打实的技术创业者。他的建议是从行业一线来的,知道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知道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他告诉喜欢拆东西的学生去学机械电子,告诉数学好的同学去学计算机,还建议哪怕转不了专业,也要去找老师、进实验室、自学。
第三,接地气。他说了很多学生不敢说、不愿说、也不知道怎么说的话。
比如你进了不喜欢的专业没关系,别放弃努力;比如不要局限于课本,要多动手、拧螺丝、调电路、写代码;比如鼓励大家关注前沿论文、参与开源项目、组队讨论问题。
上述都不是虚头巴脑的建议,是真正经历过大学、走过弯路、干过实事的人才说得出来的话。
他没有用“天坑”“黄金”这样的标签来划分专业,也没有把就业前景简化成一句顺口溜,算计“哪个专业进体制快”“哪些工作能买房”。
他尊重个体差异,理解现实复杂性,强调自我探索的重要性,甚至提到自己至今还在亲手拆装零部件、敲代码,对技术的执着与热爱,比任何“过来人”的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对比式的报考指南,王兴兴的段位高出不止一个量级。
恐吓大师们高呼“选错专业毁一生”,他轻描淡写“大多数同学进不了理想专业很正常”。
尤其是那句“直接去对应学院官网看具体课题”,拿着一把手术刀,就轻轻划开了教育咨询市场的脓包:原来填报志愿本不需要天价咨询,动动你的小手指,就能戳破“热门专业”的泡沫。
有人说,如果多几个王兴兴,张雪峰就没饭吃了。这话听着爽,但现实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因为不是每个企业家都有时间、有耐心、有意愿去给年轻人讲这些国睿信配。
更别说像王兴兴这样,把自己怎么干出来的、怎么学的、怎么失败的经验都分享出来。
即使真有更多企业家愿意站出来,张雪峰还是有市场。
为什么?因为很多学生和家长是懒人思维。他们不想自己查资料、看官网、找老师。他们就想找个“专家”,用五分钟告诉他们该报什么专业,不该报什么专业,然后照着做就行。
王兴兴劝学生“探索爱好与擅长的交点”,可多少父母听见孩子想学生物就暴跳如雷?
我见过更荒诞的:某学生在张雪峰直播间求问“想报哲学”,导师冷笑:“如果你学了哲学,将来吃不饱饭怎么办?”
可是张导师不知道,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哲学教授霍伯特·德瑞福斯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批判著作,如《计算机不能做什么?》。
他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当时主流的符号主义人工智能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指出了其在模拟人类智能方面的局限性,引发了人工智能学术界对自身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的重新审视,推动了人工智能研究向新的方向发展,如行为主义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
而在国内,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设立人工智能哲学相关的课程和研究项目,培养既懂哲学又懂人工智能技术的跨学科人才。
例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近年来大力倡导和推动人工智能哲学的发展,开设了相关课程,并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人工智能与哲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平台。
看吧,有些高考信息鸿沟哪里是缺乏资源,分明是主动选择的认知懒惰,或者说,是某些导师为了赚快钱,刻意制造的信息不对称和知识剥削。
而这恰恰暴露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高校、高中、地方教育部门,在高考咨询这件事上,长期缺位。每年高考完,多少学生在迷茫中乱撞?多少家长在网上四处求推荐?多少家庭为选专业吵翻天?这个时候,谁来给他们靠谱的建议?
高校招生办只会发宣传册子,高中班主任多数对专业一知半解,有些地方教育部门连个统一的咨询平台都没有。
于是张雪峰们就填补了这个空白,用夸张的语言、情绪化的表达、标签化的分类,占领了学生和家长的认知高地。
如果高校能系统整理各学院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就业出口;高中能开设真正的职业规划与专业认知课程;地方教育部门能组织企业、校友、行业专家开展志愿填报指导,张雪峰早就被边缘化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没人做这些事。没人愿意沉下心来做扎实的内容输出。
没人愿意像王兴兴那样,花时间写一篇真诚又有干货的建议。结果就是,张雪峰成了“权威”,成了“专家”,成了“人生导师”。
所以别指望光靠几个企业家就能改变现状。这不是企业家的责任。他们已经做得够多了。真正该反思的,是那些本该承担这项职能的机构——高校、高中、地方教育部门。
你们一年又一年地看着学生们在信息不对称中挣扎,却无动于衷。你们不作为,就只能让张雪峰继续收割流量,继续成为一批又一批学生和家长的人生导师。
说到底,王兴兴这样的声音越多越好。他代表的是来自行业一线的真实经验,是对年轻一代负责任的态度。
但仅靠几个企业家发声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一整套科学、透明、系统的升学指导体系,而不是靠某个人的一句话决定一个人的未来。
如果多几个王兴兴,到时候,没饭吃的,恐怕就不止张雪峰了。
那些尸位素餐的高校招生办官僚,除了发通知什么都不会的懒政官员,早该被考生用脚投票踢出局了。
王兴兴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给了学生一条可行的路,更在于他打破了“专家神话”。
他不是什么教授、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不是什么体制内人士,他是一个白手起家、摸爬滚打出成果的企业家。他的话之所以有分量,不是因为他有头衔,而是因为他真的懂行。
他告诉我们,选专业不是听谁说得好听,而是要看谁说得实在。不是看谁讲得热闹,而是看谁讲得有用。
不过王兴兴末尾那句话倒是永恒真理:“每一代年轻人有每一代人的机遇。”
只是机遇,从不会降临在信息奶瓶的成瘾患者身上。
全文完
愿本文令有缘读到的朋友满意,如您喜欢,烦请给文章一个点赞、在看或者转发,也请关注我的公号。
感恩生命里与你的每一次相逢,都是时光馈赠的温柔奇迹。
作者简介
当你关注财经和时事热点时,我愿与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观点
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